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介:90平米的社区“小盒子”,装下很多人的艺术“小世界”

UU 一筑一事 2022-03-22


上午11点的锦绣街,并不灼烈的阳光穿过银杏叶缝,斑驳落到来往行人的肩上。


一介,庇荫在街边最茂盛的一颗银杏树下。


这个集合Gallery、Workshop、Cafe于一身的空间,正为下午4点开幕的小型艺术展做着最后的准备。


这是“一介小展”最新的一期,也是创办两年来的第五期。


布展中的“一介小展”第五期。


而紧张布展中的一介对面,街边长椅上坐着一个老大爷,戴着老花眼镜翻看一本泛黄的老书,老式英雄钢笔缓缓地在纸上摩挲出细碎声响。


一个穿着一身黑的小个子短发女生,斜挎着一个帆布包在腰后,轻快地从他身后经过,钻进了一介,点了一杯泛着奶泡的冰咖啡便挽起袖子加入布展。


她是一介的主理人——张唐。


 布展中的张唐(一介主理人,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一介已经开了两年,而张唐刚研究生毕业不到一年。


还在东京上学时,张唐的身边聚集着很多学设计和艺术的朋友,“这群介于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年轻人,正处于思想最充沛、冲击性最强的时期,此时的创作是最具有讨论性的,需要被人看见,也需要大众也能给到他们良性的反馈。”


而在当时的成都,能让这些年轻人展示自己青涩作品并与人交流的平台,几乎不存在,张唐想为他们做这样一个空间。


这样的想法得到了另一个短发女生Jinger的共鸣,两人一拍即合。


 布展中的Jinger(一介主理人,毕业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



.

.

.


老社区里住进个“新邻居”


历经五个月的奔走,考察了成都数百条大街小巷后,张唐和Jinger停留在锦绣街上一个破旧洗发店前。


九十年代的时候,这里作为成都最早一批商品房,迎来了这座城市最先富裕起来的人。而如今,他们中的部分早已搬离,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涌了进来。


不长的街道上,老人一大清早便踱着步去买菜、小孩子们跑到社区花园里嬉闹、下班的年轻人提着卤味准备慰藉叫嚣着的胃……复杂的居民构成让这座社区变得极具趣味性,扑面而来的市井感让她们当即租下这里。


┇ 改造前的一介。


最初装修时,有刚从菜市出来提着一袋绞肉的老年人探头进来打量,“你们这是搞啥的哦?咋还没装好呢?”


布展期间到人南立交或东三环的二手家居市场淘旧货和木料,叔叔阿姨们总掩不住好奇,“你们又在做啥子呢?”


改造的过程中,许多朋友都过来帮忙。


“当我们回答在做艺术展的时候,这些邻居们会产生好奇,开始经常过来串门。


“如此一来,他们也开始更多地接触到艺术。”


让艺术变得触手可及,给周遭带来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张唐和Jinger把一介开在社区里最重要的原因。


 一介的门前。


“隔壁街一个商户的小孩,刚接触我们这里是四年级,现在已经六年级了。”Jinger记得很清楚,每当一介有新展,这个小学生(yuyujun)绝对是最踊跃的一个:


他将看展时的心得和灵感所写进自己的科幻小说里,并与一介一起分享;在带小伙伴们一起观展时还会担当起小小解说员。


yuyujun说,“一介是个神奇的地方。”而提供一个激发人们进行表达和分享的平台,正是一介的初衷。


男孩yuyujun送给一介的画。

 一介采访了数位曾经来到一介看展的人,并用绘本的方式记录了大家与这个空间和作品的联系,收录在自出版小Zine 《Art For Everyone》,这一页正是yuyujun采访时的回答。



.

.

.


从喝咖啡到看艺术展


咖啡只是一个引入。


“可能大众没有完全形成看艺术展的习惯,而咖啡在这里扮演着一个引导的角色,帮助人们走进这个空间,并把空间的不同使用者连接起来。”一介希望为它所在的社区,甚至更大范围的受众提供一个传递情绪和信息的平台。


这个仅有90平米的狭小空间,超过40平米被划为Gallary(展区),余下作为Cafe(咖啡区)与工作室,整个空间也兼具Workshop(工作坊)的功能。


 刚刚布置好的“一介小展”第五期。


“一个合适的展览空间,首先从空间结构上应尽量满足各种作品的展陈与观展需求。”


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展区40平米的有限空间内,囊括了规则、不规则以及可以独立隔断的空间形态。


其次整个空间的墙面采用纯白,是因为张唐认为展览空间的存在方式上有两个方向的选择:一是展厅具有一定的个性,作品与展厅二者个性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使每个作品在特定空间的展示产生新的效果;二是展览空间将自身存在感降到尽量低,以客观呈现作品个性为主。


一介选择了后者。


┇ 正在刷墙的张唐。

 吊顶被设计为镂空的格子,是为了更灵活地应对各种展品的展陈需求。


从临街到后院,整个空间都是流动的。


后院原先的空间是一个封闭的洗头区,为了获取更好的采光,张唐和Jinger毫不犹豫地将锈迹斑斑的铁皮屋顶掀掉,将封闭的空间开放出来。


墙体的处理上,拆除了原结构已破损的地方,重新搭砌了一面1.8米高度的墙体,又在上方搭起了玻璃窗、玻璃顶。


“活生生地将一个封闭的房间,做成了一个半开放的空间。”



站立时从玻璃窗往外看,下方墙体遮挡了一些杂乱的景观,入眼刚好是生长在小区里的苍翠树木,绿意便从小区里流动进来,与后院墙边几株扎根泥土的天堂鸟肆意缠绕。


而将视线挪向一介的店门外时,又可以看到对面社区花园的葱郁,置身其中如同抵达了充满阳光与绿色的热带。



“空间内没有截然的分界,每个部分都相互延续。”


几块线条硬朗的钢铁框架与通透的玻璃相嵌,组成了后院与咖啡区间的象征性隔断,使得空间既分割又连通。


而360°旋转的玻璃门可以灵活开合,设计灵感取自许多古镇临街老房子旧时的木板门。在不同角度下纵横交错之时,玻璃材质将反射出整个空间内不同的景致,形成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


“你看见的东西并不是放置在你面前的东西。”张唐很喜欢沉浸在玻璃门带给她的光影幻觉中。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玻璃门将后院划分为一个半封闭的空间,这里也是张唐和Jinger的只有一张桌子的工作区。

 小院的玻璃门映射出的正在展出中的服装作品。


一墙之隔并未将咖啡区与展区完全分离,展区的纯净气息在咖啡区的白色桌椅上得到了延续。


“我们不希望空间给人的感觉太硬,咖啡区的感觉应该要更加温暖。”


在咖啡区的设计上,张唐和Jinger更多地选用了温润的木材,他们从二手市场找来老木门,自己动手切割组装了吧台和一整面书架。



白色绳子悬置的简易白炽灯从顶上垂下来,暖黄的光刚好打在旁边的书架上。随意抽取一本精致的建筑师或设计师作品集,便可以倚着四四方方的木柱就地读起来。


作品集多为外语原本,但每本旁边都贴着一张小纸片,上面是手写的中文简介。“在你完全看不懂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这些小纸片可以作为一个引入。”


张唐认为“看不懂”很重要,“半懂不懂的状态很有趣,你可以把自己的猜想放进去,思维由此发散,能接收到作者表达之外的东西。”


靠墙的柜子里放置着画纸、彩色铅笔、丙烯颜料、橡皮印章等工具都触手可及,创作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书架上的书籍很多是张唐或朋友从国外人肉背回,大部分仅供翻阅,部分可以售卖。


“但‘看不懂’也并不重要。”


接触新事物并历经了思考的过程,是张唐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


同样的简介也被贴在展品的右下角,“我们希望呈现作者思考的过程以及所要表达的东西,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

.

.


当我们看“一介小展”,我们在看什么?


在Gallery和Cafe两个区域之间的一面墙上,印着几段简单的文字。


“很多人第一次来到一介,还不清楚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就先做个自我介绍吧!”张唐和Jinger希望将一个讯息传递给每个来到这里的人


——Art For Everyone.


 “一介小展”的自我介绍:“一介以遵从本心‘原始的’‘不成熟’的作品为主轴展出, 也不定期举办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展示、贩售及系列workshop。 希望这里可以成为每一个人‘无论你是否是专业的艺术家’ 可以表达分享的一个平台。 我们坚信,Art For Everyone 。”


两年间,“一介小展”已经举办到第五期,共计41名青年参与呈现了44组作品,他们中有学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少非专业的普通人。


 期间除“一介小展”,同时也穿插着一介联合青年艺术家举办的多场艺术家个展。


当我们看“一介小展”,我们在看什么?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01


第一期,“一介小展”尝试表达的主题,是关于自我介绍。


“每一个作品,是作者外在经历与内在经历交汇的产物,是作者非常私人的对世界的认知。”


第一期的展品,全部来自张唐和Jinger身边的朋友:


女孩王好儿在读了一年机电工程后,果断勇敢地决定:退学,转而学习她从小就热爱的电影。她带来两支自己创作的短片“ShipWreck”“The Last of You”。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644ybxk2g&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王好儿的影像作品“ShipWreck”。


就读于东京大学建筑学隈研吾研究室的梁冀腾,从小就喜欢收集各种火柴盒、烟盒和邮票。


他将在东京求学三年期间收集的各种展览海报宣传单带到了一介,试图和大家分享这些将文字转化为图像来表达和传递信息的美好设计。


 Graphic的“展览会”


“一介小展”第一期

“关于自我介绍”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左至右依次为:Chiao的装置作品“十个十年”、周璨的绘画作品“布衣面相”、王好儿的影像作品“The Last of You”。



02


在“自我介绍”之后,由内到外,“一介小展”第二期开始关注于我们的周遭。


从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到信手拈来的日常用品,一个问题被抛出来:“我们在(用什么)如何生活?”


但第一期的展品算是朋友们的“赞助”,张唐不免有些担心第二期是否能够继续办下去?


“这时一个女孩的出现,就仿佛照进黑暗里的一束亮光。”


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Ray,在一介公布第二期的主题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构思并制作,并专门从景德镇飞来成都。她将票根信息搬到了陶瓷上,希望这些回忆能长久保存,永不褪色。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Ray的陶瓷作品“永不褪色的票根”。对Ray而言,学生期间的她很难进入美术馆这样的专业机构参展。但在她的作品最需要被人看见的时期,一介就像一个泻口,加速了她的前行。


带来“光”的女孩不止Ray一个。


“光是可触摸的。”怀着这样的想法,就读于多摩美术大学的ICHI,将装置作品“Breathing in the Light”安放在了一介。


她尝试用“光”来表现细胞活着的状态,呼吸着的样子。希望通过让肉眼直接看到细胞的活动这件事,让大家感受到生物强大的生命力。


而这些用缠绕在泡沫灯管上的羊毛,让灯不再是孤独的光源提供者,而可以被触摸。空间里的人便围绕着这些“光”靠近。


┇ ICHI的装置作品“Breathing in the Light”。


“一介小展”第二期

“我们在(用什么)如何生活?”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左至右依次为:ICHI的装置作品“Breathing in the Light”、Nini Zhou的影像作品“家务剧场”、徐悟空的插画“无意义的梦”。



03


如果说第二期“一介小展”带给张唐和Jinger一个亟需的鼓励,那第三期远不止于此。


唐李一,用插画的方式记录了LGBT群体的“当下”,汇集成“Love Life Self”系列,并大方地向人们展示。


正如17世纪德意志神秘主义诗人Angelus Silesius的诗歌所说:“玫瑰没有为什么,它绽放只因它绽放。它并不在意自身,也不问是否有人欣赏。”


而这也暗合了第三期的主题,关于“Under:Exposed”。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唐李一的绘画作品“Love Life Self”。


“一介小展”第三期

“Under:Exposed”


图中展品是由夢廠DREAMER FTY,以“玫瑰”为主题,将其2014年出版的石版艺术家书《Rose》 及2015年出版的口袋书《Ps:Under The Rose》重新编排整理,于2017年出版的出版物《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展品从左至右依次为:ICHI的装置作品Fourteen II、上吊Boy的插画作品Animism、Chiao的摄影作品光的游历、Ethan的建筑摄影作品“年轻的山”。


在这样的主题下,上吊boy带来插画作品“ANIMISM”。


他俏皮地虚构出生命体,借此记录下对生活的感悟与尊重。经由这些插画,他希望带给读者“寻找自己、释放自我、自由生长”的共鸣与触动。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上吊boy的插画作品“ANIMISM”。



04


第四期,“一介小展”开始不设主题。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一期所收到的众多投稿作品,不约而同地将主题指向着前三期的旨意——追寻对周遭的感知与自我表达。


张唐和Jinger开始抛开条条框框,尽可能地为参展者提供更大的自由度。


“我们不想局限大家,在一介,每个人都可以百分百地做自己。”


“一介小展”第四期


┇ 土豆儿的装置作品“症候群”。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向惠迪的装置作品“Heidegger Study Model”、张钰的摄影作品“139°E,37°N ”、向雨婷的摄影作品“Young Love”、周子雅的摄影作品“第二象限”、万思乔的绘画作品“March In Bathroom”。


这一期,一个叫蚂蚁子的女孩带来了一本特别的书。


“我每天会花很多时间盯着墙角,在不同的地方观察到真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墙面生长出来。”


她积累了三个月的时间,用钩针一点一点地制作出250个真菌,并将它们“种”进了一本厚厚的旧词典。


蚂蚁子的真菌作品“Growing Fungus”。


“小如真菌的生命体在角落里肆意生长,随着时间的积累,也可以变成一道可见的景观。这很像一介小展的生长模式。”


张唐和Jinger希望经由这种生长的模式,把一介里发生的对话,逐渐扩大到整个社区,乃至这座城市。


蚂蚁子的真菌作品“Growing Fungus”生长在一介的角落里。



05


历经两年的生长,“一介小展”以稳定的频率探索到第五期。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到作品募集中,此次共筛选出12组作品出展;汇集了摄影、绘画、装置等;分为上、下两期,在不同的时间段展出。


“一介小展”第五期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左至右依次为:李若竹的装置作品“Waving Mood”、高泽雨的影像及装置作品“Pumpkin Love”、魏丰然的“多巴胺”、丸子的摄影作品“感官=感观 ”、蔡星光的数码绘画作品“2018AC.”。


女孩高泽雨将一只南瓜搬到了现场,如果你想地话,可以摩挲它干脆的外皮,或是将手伸进去抠出一把湿润的南瓜瓤,把瓜子带回去晒干吃掉;


学习平面设计的李若竹,正在PS-ONE艺术留学机构准备着自己的作品集,她这次带来了装置作品“Waving Mood”,展陈在一间小小的黑房间里:上百片碎裂的音乐碟片被丝线缠绕、悬挂在空中,当你抓起一个手电筒,五彩的光斑随着你手的移动而变幻着射向黑暗的四周,情绪可以在这里得以释放;


还有数个插着橙色管道的神秘黑箱子,管口散发出的隐隐光亮会让你忍不住把眼睛堵到洞口。


┇ 高泽雨的影像及装置作品“Pumpkin Love”。

李若竹的装置作品“Waving Mood”。

王怿达的装置作品“地狱如是”。


总计为期三个月的第五期分为上下两场,4月29日,这场艺术展刚刚拉开序幕。


六件展品的初次曝光却已让不少人开始默默期待下期的到来,这个小小的一介还会给人创造怎样的惊喜......


“一介小展”第五期开幕现场。



.

.

.


艺术很大,大到一个美术馆,而艺术也很小,小到一个一介。


在美通行的世界里,艺术可以被嫁接在任何空间,类似于一介将展览与咖啡相结合的,诸如Whatever Cafe、MOJOC、荒石公园这样的跨界艺术空间,早已零星散落成都各处。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多诺认为:“艺术即自由。”当人们可以不被限制地去感知、讨论和表达,并借由丰富、独立和自由的形式,艺术便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一介的空间很小,但它传递的艺术、独立和自由之精神却不小。


.

.

.


END



 空间志092档案 


拍摄

发布

空间类型

空间面积

空间位置

  


180429

180504

Gallery·Workshop·Cafe

90平米

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街7号附4号


 创作团队 


策划

撰稿

摄影

栏目

  


黄曦

UU

十三©ZIPART,或由一介提供

 空间志 /人物圈/筑事研究院/小蓝书百科/筑事会/言筑



凡一筑一事刊载的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如违反上述声明,一筑一事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